CWIEME2025

第三十三届西部制博会

2025313日-316

西安国际会展中心(浐灞)
新闻中心
2023-11-30 13:54:38

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强大动力

发布者:三联会展-西部制博会

· 摘 要 ·


工业革命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打开了机会窗口,正在迅速发展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数据、算力赋能生产力升级,通过数智技术应用创造“新质劳动力”,外加数字产业化过程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都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创新驱动。进入新世纪以来,技术革新在多领域集中爆发,更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多措并举加快形成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


关键词


工业革命  新质生产力  数智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作为主导推动力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作为重要产业载体,具有新的时代特质与丰富内涵的生产力。工业革命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窗口,历史上发生的三次工业革命都曾有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当今正在迅速发展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我们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机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工业革命打开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机会窗口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作为主导力量的生产力,其形成和发展源自科技创新的推动。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科技创新不是单一的、间断的,而是由诸多新兴技术聚集在一起持续发挥作用的结果,这样的科技创新形态常常出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正如创新经济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所指出的,产业革命中科技创新是以“簇群”方式出现的。在工业革命发生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及其应用以及由其引起的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等变革,共同激发和驱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和成长,由此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工业革命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加以揭示。从微观层面看,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提供的新要素和新技术,促进大量新兴企业的出现,这些新兴企业一般表现出较强的成长性和价值创新能力。从中观层面看,工业革命过程中集聚式涌现的新技术推动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聚集,它们表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成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新技术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甚至使一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焕发新的活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从宏观层面看,工业革命过程中的新要素、新技术、新模式等赋能宏观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优化社会投资结构、消费结构,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宏观调控能力,进而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可见,工业革命条件下的科技创新及其广泛应用,全方位作用于经济运行的各层面各环节,引起经济体系的质态变化,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从生产力的构成来看,工业革命条件下的科技创新在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对象结构、拓宽劳动对象范围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效率,由此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从实践看,历史上发生的三次工业革命都曾有力驱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并带来要素生产率的明显提升。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它以工作机的诞生作为开端,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机器作为新型生产工具代替了手工劳动,从根本上解放了劳动者的体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18世纪初相比,1781年—1790 年间世界工业生产指数提高近2.3倍,而1812年—1870年与19 世纪初相比该指数又提高了5.1倍多。19世纪中后期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一大批新兴产业如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发展起来,同时出现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促进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以德国钢铁产业为例,1879年以后的30年间,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引入使得德国每座高炉的生铁产量提高了3倍,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2.3倍以上。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伴随着半导体技术、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自动化机器设备不仅取代了相当比例的 “体力劳动”,还替代了部分 “脑力劳动”,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率水平。以美国为例,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美国经济部门小时产出年均增长率从1970年—1995年的1.68%增长到1996年—2000年的2.98%,提高了近一倍,2000年—2005年更是达到了近3.4%的水平。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当今世界,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迅速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型经济形态,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其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同时也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强大驱动力量。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数据、算力等作为基本生产要素赋能生产力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并由此衍生形成数据生产力。数据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系统的重要内容,其出现标志着现实生产力由以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为基点转向以数据、算力等为基点。大数据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具有速度快、精度准、价值高等优势。大数据产业作为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生产力变革和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数字化时代,算力逐渐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动能,助力智能革命、赋能数实融合。算力作为数据存储技术的“存力”和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的“运力”,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计算、数据存储和网络通信行业。根据权威机构测算,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一个点,国家的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6‰和1.7‰。未来,算力将成为数字世界的核心动能。如同在工业经济时代人均用电量对经济的影响一样,数字经济时代人均算力也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随着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智能算力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不仅能够提供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还能支撑高性能智能计算,形成更高能级、更高质量的智能生产力。生产力的数字化、智能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当下全球热门的“ChatGPT”即“生成型预训练变换模型”表现出强大的智能生产力潜能,其基本技术运行逻辑便是基于海量数据持续训练,以此构建起巨大模型,并以强大算力尤其是智能算力作为重要底座支撑。借助于强大的算力支撑、深度学习算法和万亿级别数据语料的喂养,生成式预训练变换模型等才得以进行学习和迭代,为形成更高水平的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驱动。


第二,数智技术应用通过深化劳动分工、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提升生产力各要素的功能,形成新质生产力。首先,数智技术的应用对劳动分工、劳动力供给结构及劳动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数智技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以更大规模复制劳动行为,执行和完成人类能力包括体力、脑力所不能完成的任务,由此创造出一种在很多方面高于人类劳动力的“新质劳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数智技术与劳动要素深度融合产生出更高质量的劳动力供给,如具有深度学习、自我学习能力的机器人,由此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其次,数智技术的应用通过产生劳动替代效应深化劳动分工。数智技术应用显著提升了生产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依赖,由此形成对部分劳动力的替代。数智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进一步实现对人类脑力和高技能劳动力的替代,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劳动力供给的范围,从总体上提升了包括劳动者体力、脑力、智力在内的综合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数智技术的应用会促使劳动供给由提供体力更多地转向提供脑力、智力和创造力,倒逼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进而提升社会上全体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智慧,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劳动力要素支撑。最后,数智技术的应用不断拓展劳动对象的应用范围。从劳动对象看,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大量原来不属于劳动对象的物质转变成为劳动对象,由此大大拓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可见,数智技术的应用通过深化劳动分工、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提升生产力各要素功能,有力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第三,数字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产业基础和驱动。在数字经济时代,一大批以数智技术应用为基础衍生发展起来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由此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产业体系,并表现出显著的高成长性、高效率性和强竞争力,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产业基础和驱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将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第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坚实平台支撑。在数智化时代,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有效发挥数据、算力、算法等要素的作用、促进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由此也构成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平台支撑。5G网络凭借广覆盖、低时延、万物互联等优势,使越来越多的智能家电设备、可穿戴设备、共享汽车等不同类型的设备以及公共设施实现联网和实时管理,提高了这些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为现实生产力注入越来越多的“智能”要素。当前,5G技术在我国工业、矿业、电力、港口等垂直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效助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基于5G网络的超高清视频、AR/VR等新应用进一步融入生产生活,为人民群众带来高品质全新体验。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型关键基础设施,表现出显著的技术创新优势、产业融合优势、软硬件连接优势。例如,工业互联网应用促进了我国工业软件业快速发展,以数据思维、业务中台模式、“云+网+端”为特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辅助工业软件整合多方创新资源要素,协助企业实现工业软件的研发和创新突破。工业互联网正逐渐突破数据采集和传输、海量数据计算处理速度、行业知识模型化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将极大地推动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应用落地,不仅催生出智能制造、规模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还进一步创新生产服务场景,优化技术创新方向,从而有效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从要素、技术、产业、制度等多方面推进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机遇,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从要素、技术、产业、制度等多个方面加以推进。


第一,加快培育发展数据、算力等新质生产力要素。培育发展数据生产力,首先,进一步提升数据要素供给质量。提升数据资源处理能力、管理水平和数据质量,培育壮大数据服务产业,进一步提升公共数据开放水平,释放数据红利,形成更加完整贯通的数据链。其次,进一步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机制,培育多元数据要素市场主体,建立完善数据定价体系和数据资产市场运营体系,提升数据交易效率。最后,创新数据开发利用机制。进一步推动数据价值产品化、服务化,促进数据、技术、场景深度融合,鼓励多方利益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数据价值开发,完善数据治理体系机制。


夯实算力高质量发展基础,构筑算力竞争优势。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算力正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量。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2023年)》,预计到2023年,中国算力产业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年均增速将超过30%。算力正加速向政务、工业、交通、医疗等各行业各领域渗透,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从技术研发、基础设施、产业应用、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着手,加快构筑算力竞争优势,包括加强算力关键技术研发与创新、统筹算力网络建设与布局、推动算力产业集群化或生态化发展及应用、培养算力相关复合型人才等。


第二,加快打造一支高层次、高质量的数智化人才队伍。劳动力是生产力的最基本、最活跃要素,在数字经济时代,加快培育一支高层次、高质量的数智化人才队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支撑。一是加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做好相关学科调整优化顶层设计,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研究与人才培养更好结合起来。二是加大对高端数智化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等国际著名研究团队和高水平研究专家,并鼓励企业、科研机构依托项目合作、技术顾问等形式引进数智化人才。三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建立和完善适应数智化发展要求的学习和技能培训体系,围绕数智化产业发展培养一批既掌握数智化技术,又了解现实产业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完整连续的数智化人才培养新体系。


第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及其应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条件下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根本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能力。首先,增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瞄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传感器、量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关键软件、新材料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进行创新突破,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其次,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进数字技术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建立以科技创新企业为主导,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数智化技术创新联合体,推动行业企业、平台企业和数字技术服务企业进行跨界融合创新,进一步完善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加快实现创新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市场化。最后,积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打造高校与企业创新联合体等新型创新主体,构建多元化主体参与、网络化协同研发、市场化运作管理的新型创新生态体系。支持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开源社区、开源平台、开源项目发展,促进开放式创新、平台化创新,借助于数智技术及平台实现创新资源共建共享。


第四,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一是深化数字技术与各领域融合应用,推动行业企业、平台企业和数字技术服务企业进行跨界创新。引导支持平台企业加强数据、产品、内容等资源整合共享。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智能经济,加快优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运营,培育智慧销售、无人配送、智能制造、反向定制等新增长点。二是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竞争力,重点推进信息技术软硬件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提高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生产装备的供给水平,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引导支持平台企业加强数据、产品、内容等资源的整合共享。三是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促进面向多元化应用场景的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完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5G、工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的供应链体系,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发展新兴数字产业,深化平台化、定制化、轻量化服务模式创新。四是优化数智产业创新生态,发挥平台企业、领军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资源共享、数据开放和线上线下协同创新。


第五,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13%,发展势头强劲。应进一步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发展。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前瞻谋划布局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未来产业。通过推动对前沿科技的深入探索和交叉融合创新,特别是加快对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促进未来产业快速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后续驱动力。


第六,创新相关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政策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从目前实践看,我国新质生产力数据、算力等要素的发展适应于工业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及政策,已经总体领先于数字经济的生产关系。为此,应加快推进数字经济运行体制和治理机制变革,重点是构建完备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数据要素流通与交易、数据要素收益与分配、数据要素治理等基础制度体系的建设,强化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激发乘数效应,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坚实体制保障。科学合理的政府产业政策是保障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体制内容。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与新产业的培育、成长和壮大,各国都十分重视政府产业政策的作用,借助于政府产业政策的作用加快推进科技与产业创新,以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发挥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好政府产业政策的作用。一是有效发挥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推动作用,通过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生产要素进入智能技术和智能产业领域,加快数智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和产业生态形成。二是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政策对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保障作用,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夯实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基础支撑。三是完善产业政策实施配套体系,通过改善知识产权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效率、降低税费、优化治理等,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营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发展数字经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②王一鸣等:《关于科技创新赋能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年第5期。


③高春明、于潇、陈世坤:《人工智能对中国未来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基于劳动力供给视角的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20年第10期。


④杜传忠:《无人经济行业人才供需问题研究》,《人民论坛》,2023年第12期。


⑤杜传忠:《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特征及建设路径》,《人民论坛》,2022年第22期。


来源:人民论坛网11月17日发表,原文刊登于《人民论坛》杂志2023年第11月上期。作者:杜传忠,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导,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疏爽对本文亦有贡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趋向及应对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ZD067)的研究成果。

  • 参观观众超

    1593000 人次
  • 展出面积超

    1566000 平米
  • 参展企业

    26265 家次